党史博览

您当前的位置 :灯塔·烟台智慧党建 > 在线学习 > 党史博览 正文

毛泽东为何两次考察同一片麦田

发布日期:17-07-20 17:09 信息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字号:[ ]

  1959年4月13日,毛泽东来到济南视察,在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处书记白如冰、济南市委书记处书记秦和珍等陪同下,察看了历城县东郊人民公社大辛庄生产队的麦田管理情况。

  “实事求是,不要空口讲白话”

  据时任历城县东郊人民公社第一书记的郑松回忆,那天午饭后,他和白如冰、秦和珍来到毛泽东乘坐的列车上。由于他两个月前参加了毛泽东主持的一次座谈会,所以一见面毛泽东就认出了他。毛泽东微笑着说:“郑松,今天到你们公社看看小麦可以吧?”

  接着,他们驱车来到东郊公社大辛生产大队,下车后,当毛泽东看到地头的木牌上写着“计划指标亩产1000斤”时,他严肃地问郑松:“一亩地能收1000斤?”回头又问:“白如冰同志,你看麦子一亩地能打1000斤?”

  当白如冰回答麦子长得很好,亩产能到1000斤时,毛泽东摇摇头说:“我看这麦子别说亩产打1000斤,连500斤都收不到。打下来的时候,我才相信嘛!”回过头来,毛泽东又严肃地对大家说:“做事情一定要留有余地,要实事求是,不要空口讲白话,秋后我要再来看看亩产小麦到底多少斤!”

  沿着田埂继续向前走,一条东西的水垄沟还流着水,挡住了大家的去路。这时大家都向西转去,可惟独毛泽东没有转。他纵身一跃,跃了近2米远,跨过了水沟,就在水沟沿上深深地印着他的两个脚印。当时,毛泽东已66岁了,可他身体还是那样的健壮,在场人都为之惊叹,为之高兴。

  往前走了几步,毛泽东弯腰从路旁拾起一把被锄掉的发黄的麦苗,微笑着问社员群众说:“把这墩麦子送给我带回北京好不好?”社员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好!”

  “这种方法可以总结推广”

  到了当年(1959年)秋天,毛泽东真的又来了。

  9月21日,毛泽东的专列又停在了济南西郊机场的专线上。时任山东省委第一书记舒同、书记处书记白如冰、历城县东郊公社党委书记郑松等登上列车,来到毛泽东的办公室。随后,舒同汇报了过去几年全省植树和封山造林的情况,又汇报全省计划组织九百万劳力上阵大搞山水林田治理。毛泽东问:“能组织这么多人吗?一定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统筹安排,注意群众的生活问题。”

  毛泽东又问郑松:“今年大辛的小麦亩产到底多少斤?”郑松说:“平均亩产收了400斤。”毛泽东哈哈一笑:“上次我说平均亩产连500斤都打不到嘛,结果还是打不到500斤嘛!”

  下午1点,毛泽东由舒同和白如冰陪同,驱车先到了山东省农业科学研究所。毛泽东来到一块大白菜地,见大白菜长得茁壮嫩绿,问:“大白菜一亩地能产多少斤?白菜的心是自己包的还是人工包的?”一位随行人员作了回答。

  这时天下起了小雨,毛泽东的警卫人员打起雨伞。陪同的领导见天下起雨来,就劝毛泽东别去东郊公社了。当毛泽东得知全县参加三级干部会议的700多名代表和社员群众在等着时,毫不犹豫地乘车到了东郊公社大辛庄。

  毛泽东查看了玉米间作大豆,问这种种植方法好不好?有什么优越性?郑松说:“一高一低进行间作套种,可以更好地解决通风透光问题,增加产量。”毛泽东说:“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复种指数。这种种植方法是可以总结推广的。”

  许多群众听到毛主席来了,都跑过来,争着和毛泽东握手。这块田边有一棵柳树,就是后来的“幸福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