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灯塔·烟台智慧党建 > 牟平党建网 > 红色文化 > 红色记忆 正文
红色记忆

【胶东红色故事】抗战时期烟台首张报纸在蓬莱创刊

责任编辑:党员教育中心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8-03-28 22:00:36

  为防敌人突袭,印刷厂藏身山坳地洞报社党支部经常发动群众读报用报,还把报纸发行到“敌占区”。

  在蓬莱境内的最南端,有一个三面环山的小山村,叫南官山村。这里景色秀丽、环境优雅。抗日战争时期,南官山村是中共北海地委、蓬莱县委的驻地,中共北海地委的机关报《北海时报》就在这里诞生。

  “根据地”报纸发到“敌占区”

  1941年1月,中共北海地委抽调陈晓东、张汉亭等10多人,进驻南官山村创办《北海时报》,他们在地委的直接领导下,依靠群众,白手起家,战胜重重困难,当月就油印出版了《北海时报》。当时《北海时报》为八开两版,每周两期,每期印四五百份,在抗日根据地发行。

  油印报纸出版后,地委陆续派出孙泽夫、刘明等投入办报工作,报社设置编辑部和经理部。编辑部设编辑、记者、校对、通联、缮写等共10多人,实行编辑、采访、通联合一。经理部则管理印刷、发行、保卫、衣食住等后勤工作。10多人的报社还建立起党支部,陈晓东兼任党支部书记,孙泽夫、张汉亭、孙占坤等任党支部委员。

  为防止敌人的突然袭击,报社配备了步枪、手枪10多支,手榴弹数十枚。至此,《北海时报》基本走向正规。

  同年6月,报社千方百计地搞到石印机,改出石印报。版面扩大为四开四版,每期印数增至1000余份,发行范围遍及北海根据地的各个村庄,并有少量报纸散发到游击区和敌占区,充分发挥了报纸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作用。

  藏身山坳地洞里,随时拆装印刷机

  报社针对敌人扫荡、偷袭频繁的严峻形势,采取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措施。为防止敌人破坏,报社的印刷厂设在南官山村村东南半山坡的山坳里。在那里,开挖了两处地洞,盖起窝棚,上面用松枝盖住,在远处很难被发现。

  印刷工人工作、食宿全在山上。编辑部和经理部人员大部分住在南官山村村里,借用民房办公、住宿。为保证报社的安全,还设立岗哨。除安排村民担任警卫外,报社人员坚持轮流站岗放哨,与村民联防,一有敌情,迅速转移到山上。

  工人们练就了一身拆卸、安装和掩埋印刷机的本领,发现敌情,立即拆卸、掩埋,10分钟内即可完成。报社工作人员每人都用麦秸草编结了一个草垫儿,走到哪里背到哪里,白天当板凳,晚上当褥子,大家节衣缩食,团结友爱,形成一个坚强团结的战斗集体。

  2000多敌人“大扫荡”烧毁报社“小窝棚”

  报社稿件来源除编辑、记者采访撰写外,还发展了一大批业余通讯员。报纸的发行,主要通过报社下设的发行站分送到读者手里。报社党支部经常带领党员参加各村党员会议,征求群众对报纸的意见,发动群众读报、用报。遇到敌情,报社人员首先组织群众转移。

  报社根据抗战形势的需要,坚持全面正确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大量宣传报道主力部队、地方武装、民兵对敌作战的战绩,充分揭露日军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卖国行径,大力宣传抗日根据地的建设成就和人民群众参军之前的典型事迹等,这些宣传报道,极大地激发了北海地区党政军民的抗战斗志,以及对敌斗争的决心和信心。

  1945年5月,日伪军出动2000余人,疯狂扫荡艾崮山区抗日根据地,进犯南官山村,报社人员组织群众转移,将印刷机掩埋后撤到南部艾山高峰。敌人进村后,放火烧房,抢掠财物,而后,窜到村东南山上,将报社的两个窝棚全部烧毁,除了印刷机未被发现外,其物资均遭到严重破坏。

  7月上旬,报社迁到牙山抗日根据地的唐家沟村。不久,地委根据党中央精兵简政的指示精神,决定停办《北海时报》。

烟台市牟平区委组织部      联系电话:0535-4219991      邮箱:ytmpdjw@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