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访谈

您当前的位置 :灯塔·烟台智慧党建 > 互动交流 > 高端访谈 正文

【老党员风采】封相科:放牛娃参军求光明

发布日期:18-07-11 08:40 信息来源: 字号:[ ]

  每天19点,89岁的封相科都准时守在电视机旁看新闻联播。入党69年,关注国家大事一直是这位老人最大的乐趣。

  “国家强大,再没人敢欺负我们了……”老人回忆起经历过的苦难,双手掩面、泣不成声:四岁时,母亲被日本兵抢走,生死不明;五六岁时,家里的房子和粮食被日本兵一把火烧光,只能在地里挖野菜和土豆充饥;七岁时,走投无路的封相科一家从吉林临江来到山东胶南投奔姑姑。那时候家里没钱供他念书,他就每天到地里放牛、拾草,成了个小小放牛娃。“娘没了,家也没了,什么都没了。”国仇家恨,让小小年纪的他对日本侵略者的压迫恨之入骨。

  原以为日本投降后能过上安稳日子,没想到国民党反动派又来压迫百姓,人民怨声载道。封相科的大爷爷地里种的瓜好不容易长大,国民党兵看见后竟然一个个敲碎,全给糟蹋了。“好不容易赶走了日本人,国民党又来欺负老百姓,恨得牙痒痒。”耳闻目睹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后,封相科无比地向往光明、向往共产党。

  革命火焰,一经点燃,便在胸中熊熊燃烧。长大后,封相科就积极响应号召,来到部队申请入伍。可招兵负责人看他年轻、身材又小,就驳回了他的入伍申请。没有气馁的封相科在家待了一年后,第二年又去报名参军,没想到又被驳回。革命激情哪能轻易浇灭?直到第三次申请入伍时,部队才终于接纳了他。就这样,1947年2月,封相科如愿参军,成为一名吹号兵。“在家里老是被欺负,所以长大后,就开始心想着保卫咱自己,保卫咱穷苦的老百姓。”当被问起老人为什么如此执着于入伍时,老人坚定地回答道。  

 

 

  “司号员鼓鼓嘴,千军万马跑断腿。”连队160人的一日生活和训练、作战基本上都要听号音指挥。因此,作为全连唯一一名号兵,封相科必须把上百个号谱背得滚瓜烂熟,用过硬的本领传达各种指示和命令。他一边在胶州军分区学习,一边参加战斗,在战火中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军人。

  1948年济南战役打响,老人跟随部队驻守在胶济铁路的一座桥上,对面是国民党全美式装备的青年军。拂晓时分,敌人发动了进攻,战斗到最激烈的时候,机枪只剩下三颗子弹,连炊事班的战士都上了战场,可就在此时,某连二排与后方失去了联系,封相科临危受命,冒着枪林弹雨向前挺进,到处搜索,终于与二排取得联络。归队后,他又按照命令,将后方伤员的行李紧急带走。

  在1948年秋开展的青岛战役中,老人又死里逃生,捡回一条命。当时老人的部队负责阻击敌人增援,在一次撤退过程中,老人从敌人的枪口下捡回一个机枪零件,没曾想敌人从后面开枪射击。在战友的帮助下,他成功逃离了敌人的追捕,但也跑脱了水,整整一天都没有爬起来。后来检查背包时才发现,卷在被子里的3双牛皮底鞋仅剩1只没被打穿。

  1949年7月1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封相科通过了考验,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没什么仪式,但是气氛很庄重,特别有意义,一辈子都忘不了。”回想起入党时的场景老人说道。新中国成立后,封相科随部队驻防上海,先后在高射炮部队、水上救护大队当兵。

  “入伍十年,才回过一次家,天天夜里都在想年迈的父亲、孤单的妻子还有从出生就没见过的儿子。”1956年,封相科的思乡之情越来越深,终于忍不住向组织提出回家探望的申请。当时交通不便,从上海坐车到胶县,一路走走停停,20天的假期所剩无几,却连家门还没到。在乡里的帮助下,才向部队多续了10天假期。

  为儿子送丧,将回乡的喜悦变成了悲伤。5岁的儿子得了重病,躺在床上奄奄一息,好不容易来到眼前的父爱也没能挽留他的生命,最终还是撒手人间。料理完儿子的丧事后,他带着深深的悲痛赶回了上海。

  1957年,为了照顾家中年迈的父亲和孤独的妻子,封相科选择了退伍,不得不离开了自己为之奋斗的岗位回到家中。70年代,他又带着一家来到长岛落户,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干了一辈子。老人知足地说道:“小时候要吃没吃、要穿没穿,党让我们吃饱穿暖,老了也没忘了我。”

  如今,外甥追随他的足迹,军校毕业后入伍到了部队,老人很高兴,也更注重对他的思想教育。每当外甥回来,老人都不忘嘱咐几句:“党带领人民把国家建设得这么强大,你们青年人务必要听党的话、跟党走,踏踏实实干,把国家建设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