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灯塔·烟台智慧党建 > 本地动态 > 工作动态 正文

胶东抗大精神教育基地今日建成开放!

发布日期:19-08-29 14:43 信息来源: 字号:[ ]

昆嵛茫茫,牙山巍巍

红色摇篮,革命熔炉

胶东抗大

    按照烟台市委“三重”工作安排部署,8月29日,胶东(烟台)党性教育基地特色教学点——胶东抗大精神教育基地正式建成、对外开放,向世人生动再现这一红色革命大熔炉的峥嵘岁月。

  作为胶东(烟台)党性教育基地“一核四点”的重要组成部分,栖霞胶东抗大精神教育基地以“熔炉中锤炼,斗争中学习”为主题,利用胶东抗大校部旧址——牟氏庄园部分院落,打造一处以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为主要内容,集革命传统教育、党性教育、干部培训于一体的情景体验教育基地。

基地方位图

胶东抗大精神教育基地

胶东抗大由来

  1936年5月,在毛泽东同志建议下,中共中央在陕西瓦窑堡建立一所专门培养红军干部的学校——“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翌年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迁址延安,统称“抗大”。抗战爆发后,中央决定成立抗大分校,进入敌后抗日根据地,就地、就近培养军政干部。1939年1月,抗大第一分校从延长县出发,1940年1月到达山东省沂南县。随后,一分校第一大队东进至胶东办学,4月到达胶东,在掖县(今莱州市)与胶东抗日军政学校合编,成立抗大第一分校胶东支校(亦称“第三校”,通称“胶东抗大”)。1941年3月,栖霞牙山战役胜利后,胶东抗大奉命东移,进入牙山抗日根据地。1943年3月,胶东抗大整编为山东军区教导第二团(保留抗大建制),1947年2月改为华(山)东军政大学胶东分校。1949年5月中旬,离开栖霞。

  胶东抗大是一所在战火硝烟中诞生的革命红色学校。它从革命圣地延安出发,穿过陕、晋、冀、鲁四省,翻越千山万水,历经艰难险阻,冲破敌人道道封锁线,行程数千公里,于1940年4月到达胶东抗日根据地,开启长达10年的办学生涯,其中在栖霞8年,为胶东革命乃至中国革命的胜利,培养造就了近万名优秀干部!

栖霞胶东抗大精神教育基地概述

  为深入挖掘胶东抗大的悠久历史、感人故事及丰富内涵,以此为依托加强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去年以来,在烟台市委组织部的精心指导下,栖霞市委、市政府本着“尊重历史、注重传承,科学谋划、精准推进”原则,按照内涵式、差异化发展的要求,全力推进胶东抗大精神教育基地建设。推进过程中,坚持“一流标准、栖霞特色”,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水平建设、高效率运行,多次邀请国内知名专家现场指导,引入一流的设计施工团队,编制一流的施工组织方案,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胶东抗大精神教育基地正式建成、对外开放。

  基地位于胶东抗大校部旧址——牟氏庄园南忠来和师古堂两个院落,占地3400余平方米,室内展陈面积1600余平方米,分“峥嵘岁月烽火摇篮”“忠诚信仰勇于担当”“薪火相传众志成城”“灵活机动战场练兵”“患难与共水乳交融”“抗大精神永放光芒”6个部分,集中展示胶东抗大为巩固和发展胶东抗日根据地、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胜利做出的卓越贡献。基地科学规划设计,巧妙利用空间,还原胶东抗大建制架构,让参观者亲眼看到、亲身体会战火硝烟年代的胶东抗大;史料详尽、展品充裕,尚属规模较大、内涵丰富的抗大专题场馆。

  为增强直观性、感染力,基地以校史为主线,以重要人物、重大事件为辅助,选取聂凤智、罗义淮、蔡正国、洪国治、罗森、赵云锦等胶东抗大革命先辈事迹,凝炼“凤凰庄托子”“洪国治带病教学”“罗森英勇就义”“千里寻夫”等感人故事,让参观者追溯历史、缅怀先烈;创新党性教育体系,开设胶东抗大实训课堂,运用仪式教育、情景教育、现场教学等模式,让党员干部身临其境、深受启发;强化互动体验,通过多维展示手段,把党性教育融入其中,提高授课质量,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利用微电影手法,制作授课视频,还原真实历史,以鲜活教材、震撼场景教育人、感染人、激励人。在此基础上,栖霞市将基地建设与胶东抗大旧址的整体策划、栖霞全域红色教育阵地的建设紧密结合,打造文化记忆充盈、历史脉搏鲜活的情景体验教育基地。

征集公告

  新时代,新征程,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传承胶东红色文化,发扬胶东抗大精神,教育后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进一步提升栖霞市胶东抗大精神教育基地建设水平和档次,栖霞市继续面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胶东抗大相关人员及后代征集相关史料。

  征集内容为1938年8月胶东抗日军政学校成立至1950年胶东区撤销期间,胶东抗大在胶东地区筹建、发展和开展革命斗争的历史文献、档案资料、图片画册、音像出版和实物;宣传和介绍胶东抗大革命历史及人物的重要出版物。

文物征集联系电话:0535-5268796

基地联系电话:0535-5228372

电子邮箱:qxjdkdj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