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灯塔·烟台智慧党建 > 牟平党建网 > 红色文化 > 红色记忆 正文
红色记忆

何园家族里的"父女烈士"

责任编辑:基地办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9-09-09 22:07:47

  在《何氏族谱何维键支系新谱》中,记载着何园园主何维键的曾孙女何明(原名何祚珩)一家,丈夫苗生新和幼女苗维荣先后被国家授予"烈士"称号。

  童年曾随祖父何声灏、父亲何适斋在何园生活过的何明,现已是八十八岁的米寿。她1949年4月在苏州东吴大学就读时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为离休干部;近日,率子女向何园史料馆提供了苗生新、苗维荣父女双双作为烈士以及获得纪念章、军队一等功奖状奖章等照片史料,丰富了何园史料馆藏,也必将激励何园家族后代进一步传承优良家风,为振兴中华贡献各自的能量。

  苗生新(1926-1973)

  抗日战争期间,苗生新15岁即在山东栖霞县某区为儿童团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为区、县青救会会长;解放战争时期,在部队先后任干事、指导员、教导员,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厦门战役等,1949年10月,在解放鼓浪屿的战斗中,身中三弹,导致右小腿洞穿、右大腿骨折、右上臂内埋有弹片(直至去世未能取出);疗伤复出后,又任团政治处主任、政委、师政治部主任等。

  1966年3月,因军队抽调一批干部支援地方公安机关建设,苗生新转业到西安市公安局任副局长兼政治部主任,由于他伤残后始终投身于部队建设,带伤参加各项繁重任务,转业不久又逢"文革",身心疲惫,终因身带伤残积劳成疾而病故,1975年11月被追授为"烈士"。

  苗维荣(1962-1988)

  苗维荣父亲被追授为"烈士"后,1976年末,14岁的她决心继承父志,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被分派在第174医院任卫生员;1982年从福州军区医校毕业,在174医院外科任护士。1988年7月休假期间,在西岳华山特大暴雨山洪中,遇险游客、她与她的母亲一起躲进一个个体摄影户的小棚内,三四平方米的小棚挤进八个人。此时山石乱滚,不时地击穿棚顶落入棚内,一位站在棚口的男青年头部被乱石击中,血流不止。苗维荣原本站在小棚里靠山崖的安全处,见此情景,她迅速从内里挤出来,在乱石飞滚中飞快地为那位男青年包扎。就在刚刚包扎完毕的瞬间,又一块山石飞来击中她的头部。就这样,她在人民群众生命受到威胁时,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忠于自己的军人职守和护士救死扶伤的崇高职业道德,以无私无畏的精神,为奋勇抢救群众而光荣地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

  部队领导认为她临危不惧、忠于职守、为保护群众而牺牲自己的英勇行为绝非偶然。作为一名军人、一名护士,她的优秀品质自14岁入伍后就贯穿始终。

  入伍后,她一直从事护理、护士工作,安心本职,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对病人及病人家属高度认真负责。有一名食道癌患者病故,在拔出胃管时,死者体腔内的污物喷射她一脸一身,当时死者家属和医生都劝她下去换洗,而她仅擦了一把脸,一直坚持到把尸体护理完毕。死者家属感动得落下了眼泪,建议领导给予表扬。

  她对工作严谨认真、一丝不苟,执行操作规程特别严格,观察病情认真仔细。有一次,她上大夜班刚接班,病房一位做过胃手术的病人像熟睡一般,她并不因此而放心,一摸脉搏发现异常,一量血压几乎为零,病人这时已发生中毒休克。由于她的及时报告和处置,使病人得到抢救而转危为安,防止了一起病亡事故的发生。又一次,她接班后发现一位海军战士的输液瓶内有霉菌团,立即拔掉输液针头,妥善处置,避免了可能引起的败血症等严重后果。她不知多少次为抢救危重病人、医治重创赢得宝贵时间,医生愿和她配合工作,护士反映接她的班清爽利索;从护士、医生、科主任到医院领导,一致公认苗维荣是优秀、拔尖的外科护士。

  她参军后,四次受到嘉奖,两次被评为"优秀护士",被评过"优秀共青团员""护理技术操作尖子"。她牺牲后,根据她的事迹,1988年8月,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集团军授予其"革命烈士"称号;次年,被某部队政治部追记一等功;又被厦门市追认为"三八红旗手"。烈士苗维荣的事迹,在《解放军报》《人民前线》《厦门日报》《西安晚报》等报刊均有报道介绍。

烟台市牟平区委组织部      联系电话:0535-4219991      邮箱:ytmpdjw@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