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您当前的位置 : 山东烟台干部学院 >> 媒体聚焦

运兵东北

发布日期:2020-04-13 信息来源: 字号:[ ]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统治集团准备发动内战。为建立巩固的战略后方,党中央决定山东主力及大部分干部迅速向冀东及东北转移,以赢得先机。遵照中央指示,山东军区先后组织3批主力部队,在秘密状态下迅速渡过渤海,向东北挺进。

  面对繁重运兵任务,胶东地区人民不惜冒着生命危险,连续往返并圆满完成运兵任务,为运兵东北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渡海侦察

  如此大规模的海上运兵,没有经验可循,唯有大胆尝试。

  尝试,就要面临波折、困难。1945年8月24日,中共山东分局根据中央指示精神,致电胶东区委书记林浩,命令其带一部分部队,密赴东北了解情况。26日,胶东区委从东海独立团二连抽调两个排100余人,组建“挺进东北先遣支队”,先派吕赛带领一个排兵力到大连探察情况,但到大连后随即被苏军扣留。

  大连不能去,先遣支队改变计划,直奔辽东庄河县王家岛。9月5日傍晚,全体队员分乘两艘机帆船,从烟台启航,经过一天一夜颠簸抵达王家岛。登陆后,先遣支队奔袭后滩屯伪警察所,解放王家岛,随后又解放了庄河县城先遣支队在庄河县休整半个月后,队伍很快扩编到了1000余人。

  休整过程中,先遣支队侦察发现,苏军只占领了少数大中城市,乡村和中小城市并没有被占领,于是将这些情况报告胶东军区。随后,胶东区党委所属北海地委又派出一支武装小分队乘木船驶抵旅顺。林浩根据两支先遣队汇报,建议中共山东分局速派干部和部队由胶东挺进东北。

  大部队跨海赴东北,必须首先建立军事指挥机关。9月8日,山东军区电令许世友,在龙口、黄河营等地设立海运办事处机关。9月10日,许世友赶赴龙口指挥成立海运指挥部,和军区副司令员袁仲贤亲自坐镇指挥海运工作。指挥部成立后,全力调集汽船和渔船。由于汽船多为收复烟台、威海后缴获,数量非常有限,必须调集渔船。经过努力,征集到30余只小汽艇和140多只小帆船。渔船征集到了,新的困难又来了。蓬、黄、掖等县渔船比较小,排水大多在5吨以下,而大连老铁山水道风大浪高,如何保证部队安全渡海?许世友作出一个决定:把解放不久的长山列岛各岛屿连在一起,并在砣矶岛设立兵站,大量储存给养。砣矶岛群众基础好,物资供应有保障,岛上船老大熟悉水情和航线,有利渡海。作为连接胶东和大连的海上运兵中转站,海运部队在这里集结、补给、避风和休整。休整期间,岛上群众主动为部队腾房子、打铺草。部队到岛后稍作休息,只要风向好,就换乘砣矶岛的大帆船北上。

  一呼百应

  运兵期间,胶东军民一呼百应,纷纷为渡海部队筹备渡船及军需物资,准备粮食、棉衣等物品。他们扛起铁锹、镐头,修复各战略区之间公路,为子弟兵出征开通道路。

  有船的出船,有力的出力。部队缺乏船只,很多渔民主动支援部队渔船,争着为部队当船工和向导。渡海部队需要大量粮食,天冷了需要改换冬装,胶东数百万群众夜以继日筹集粮食、赶制冬衣。黄县等地方政府从其他地方调集粮食,群众主动帮着磨面粉,然后分到家家户户烙大饼最后收集上来发给部队作为渡海口粮。为了保密,部队需要穿便衣渡海,黄县数万名群众就昼夜不息地缝制被服,短时间内捐献衣物数千件,仅龙口码头工人就献出500多件衣服。

  不仅群众积极响应,龙口港码头集舢板工、装卸工为一体,组成了一支重要的战斗力量,担负码头船舶装卸和陆地搬运任务。因为海滩比较浅,船无法靠岸,码头工人们瞠着齐腰深的水装卸物资。当时正值深秋初冬季节,海水温度较低,工人有时泡在水里几天也不休息。码头工人的生活条件并不好,经常忍饥挨饿,但他们拼着一股劲儿抢运装卸物资。因为表现突出,龙口港码头工人马盛亭、于培山、高玉虎、宋喜田、刘怀山、顾廷佐等人还立功受奖。此外,运送兵员的船只也大多由龙大公司、招兴公司等八大船行提供,龙口港也成为解放战争中的军港,承担运送兵员和军用物资的重要任务。

  面对繁重的运兵任务,胶东地区群众不畏艰险,在船少人多、气候有时十分恶劣的情况下,连续往返圆满完成任务,表现出顾全大局和无私无畏的宝贵精神。

  挺进东北

  先遣支队跨海摸清敌情,胶东群众一呼百应支援,这些为大部队渡海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一批渡海部队共3500人,是由滨海军区滨海支队和胶东军区一部分部队组成的挺进纵队,这是从山东根据地出发的第一支八路军战斗部队。9月19日,挺进纵队到达黄县,23日至25日在蓬莱栾家口集结渡海,并陆续在辽东半岛登陆。

  9月11日,中央决定从山东抽调4个师,共2.5万至3万人,分散经海路进入东北,并派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肖华指挥渡海战事。肖华等部分干部和小部队在蓬菜栾家口上船,在大连登陆。随着渡海部队陆续起程,胶东海运随即进入紧张、繁忙的主力部队抢运阶段。随后,胶东军区副司令员吴克华,率第六师3个团及师部,迅速渡海,进军东北。11月,由滨海军区第二军分区机关及军区部队编成的第二师,从龙口港、栾家口出航渡海,但起航后不久遭遇逆风,在砣矶岛停留两天,再经6昼夜航行,先后在庄河一带登陆。

  最后一批从胶东渡海的是鲁中军区部队编成的第三师和警备第三旅。部队于11月中下旬抵达龙口。此时,胶东军区渡海指挥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组织得井然有序,几天内就把1.1万部队运到辽东。

  八路军山东主力部队渡海北上的同时,胶东区委又抽调3000名地方干部,随主力部队渡海去东北开辟新解放区。为了便于在东北迅速开展工作,掖县和掖南两县还专门抽调了60名在东北有各种关系的干部和俄语翻译赶赴东北。

  10月中旬,中共中央军委要求罗荣桓率轻便指挥机关去东北。11月5日,罗荣桓率山东军区直属机关、警卫部队和独立营共4000多人抵达龙口。随后,罗荣桓一行乘坐6艘汽船驶出龙口湾,向东北进发。当船舶行至旅顺海域时由于苏军要求船不能在旅顺、大连登陆,于是朝濒临黄海的貔子窝驶去。经一夜航行,罗荣桓一行顺利在皮口港登陆。

  运兵东北期间,除第一师、第七师、渤海新编师和第六师的部分,经冀东过长城到达东北或从兴城登陆外,其余主力部队和地方党政干部,均从黄县的龙口港、黄河营和蓬菜栾家口出发在庄河的打拉腰、花园口、大孤山和新金县皮口等地登陆。据山东军区司令部统计,山东军区调赴东北部队总计21个主力团、10个基干团共31个团。数万部队在秘密状态下迅速渡过渤海,向东北挺进,这一壮举开创了人民解放军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海上战略转移先例。

  至此,山东主力部队及大批干部,会同其他解放区部队、干部,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先于国民党军队到达东北,争得了控制热河和东北的主动权,打破了国民党军欲完全占领东北、南北夹击关内解放区的险恶企图,为解放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紫光阁》201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