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您当前的位置 : 山东烟台干部学院 >> 媒体聚焦

海阳地雷战威震敌胆

发布日期:2020-04-15 信息来源: 字号:[ ]

  上世纪60年代,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教学片《地雷战》风靡全国,这部电影就是依据海阳民兵运用地雷战打击日伪军的史实为原型创作的。

  烟台海阳,曾是地雷战的主战场。作为抗日战争时期胶东民兵创造的最有影响力的战术之一,地雷战在这里发扬光大,在中国抗战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海阳地雷战,为何留给人们的记忆如此之深?

  一些数据或许能给出答案。1943年到1945年,海阳地雷战大显神威,共炸死、炸伤敌人1025人,涌现出赵瞳、文山后、小滩3个胶东特级模范爆炸村,造就了于化虎、赵守福、孙玉敏3名全国民兵英雄以及11名“民兵爆炸大王”。1943年,山东军区政治部授予海阳县“民兵工作模范县”称号。1945年6月,胶东武委会授予海阳“战斗模范县”称号。

  首战告捷

  地雷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当时,民兵武器装备极差,枪支和弹药匮乏,难以对敌实施有效打击。在这种背景下,海阳民兵发挥聪明才智,就地取材,发明创造了数十种石雷,成为打击日军的主要武器。

  1943年春天,海阳县武委会在小纪区南埠村召开各区武委会主任会议。县武委会主任栾进阶介绍了平度大泽山区民兵摆地雷阵杀伤敌人的经验,并发给各区数颗铁制地雷。自此,海阳民兵开始研究如何用地雷打击敌人。

  领回这几颗“宝贝疙瘩”,民兵们爱不释手,反复琢磨埋雷、爆炸的方法和技巧,盼着早一天能派上用场。5月的一天,民兵们得到线报,穷凶极恶的日伪军又要出来抢粮食,大家义愤填膺,个个摩拳擦掌,决定用地雷狠狠地教训鬼子。摸清敌人的动向后,海阳县小纪区瑞宇村民兵队副队长于风鸣,带领几个民兵,在东村、瑞宇之间的路上埋下两颗地雷,随后悄悄隐蔽在路边的树林里。当耀武扬威的日伪军行经此处,轰轰两声巨响,地雷在敌群中开了花,当场炸死炸伤5名日伪军。

  首战告捷,地雷大显威力,极大鼓舞了海阳民兵用地雷打击敌人的信心和士气。随后,行村区赵瞳民兵队长赵同伦,率赵守福、赵乾江,在村西南山枣埠顶附近埋设两颗绊雷,炸死炸伤敌人6名;文山后民兵指导员李树梓和分队长于化虎,带领爆炸组在野虎岭埋设地雷两颗,炸死炸伤敌人3名;大山区叶家村民兵基干队队长叶洪福,在谢家村头埋雷一颗,炸死炸伤敌人5名……

  连战连捷,地雷战在海阳由点到面、遍地开花。起初,地雷战仅在靠近敌人据点的小纪、行村、大山等区开展,后来渐及全县,榆山、龙山、磊石、昌水、高家、徐家店等区一些村庄的民兵,把地雷战成功地运用到反“扫荡”中去,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大展神威

  随着地雷战广泛展开,铁雷供应严重不足。于化虎等民兵骨干日夜琢磨,根据放炮打石头的原理,很快研制出一颗“石雷”经过试爆,效果很好。于是,民兵们就地取材,把漫山遍野的石块利用起来,研制出多种石雷。

  在一次反“扫荡”中,民兵们布下70余颗石雷,炸死炸伤日伪军17名。县、区武委会总结推广其经验后,全县民兵普遍学习造石雷、用石雷。赵瞳以赵同伦、赵守福为首,文山后以于化虎为骨于,小滩的主将是孙玉敏,那时她才是个16岁的姑娘。他们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不仅制造出大批石雷,还研制出铁雷。在之后的战斗中,民兵们铁雷、石雷并用,敌人走到哪里,地雷就响在哪里。屡屡受创后,鬼子闻雷色变,胆战心惊,龟缩在据点里,不敢轻易出来。在运用地雷杀敌过程中,海阳民兵还不断总结完善战术战法。早期普遍采用“等敌雷”,后来就改为“飞行埋雷”,这种埋雷方法也让于化虎博得“活雷化虎”的美誉。何为“飞行埋雷”?就是等见到敌人的踪影后,认准敌军行动的路线,迅速埋雷,飞快隐蔽,出其不意,每击必中。一次,行村据点的日伪军去文山后“扫荡”。于化虎得知消息后,赶紧从县上跑回家,这时,敌人已离村不远。他背起地雷迎着敌人跑去,在敌人必经的道口上埋好地雷,十几分钟后地雷爆炸,伤敌7名。之后,各村民兵普遍学会“飞埋雷”,日伪军出动“扫荡”,屡遭杀伤。为了更有效地杀伤敌人,海阳民兵还研制出“头发丝雷”,把头发系在雷弦上,不易发现,而且威力巨大。敌人无奈从青岛调来工兵,用探雷器破坏了不少地雷。民兵们昼夜试验,又赶制出“子母连环雷”,敌工兵起出的是假雷,向上一搬,触动真雷的雷弦,敌工兵当场粉身碎骨。

  为了避免踏雷,敌人又想出了一条更毒辣的手段,这就是让老百姓在前面开路。有一次,敌人要出来抢粮,就从驻地附近抓了一些老百姓,强迫他们牵着牲口在前面踏雷开路,敌人尾随在后面。为了不伤害无辜的群众,民兵发明了一种“长藤雷”,等前面的群众走过以后,埋伏在旁边的民兵迅速扯动长线,随着几声巨响,敌人被炸得血肉横飞,而老百姓却安然无恙。

  日伪军在多次挨炸后,总结出了一条经验:走小路,不走大路;走水路,不走旱路。这条“经验”一度使敌人减少了挨炸的机会,但很快就失效。民兵们在小路、水路上也埋上了地雷,鬼子照样挨炸。小滩村南有一条河,是行村日伪军到莱阳穴坊庄据点必经之地。敌人为避地雷,便在水中走。小滩村民兵孙藻训、孙玉敏、孙春旭等,做成9颗水雷,用葫芦衬上防潮物件,装着地雷,合缝处用“船泥”封严,瞅准敌人将到时,迅速将雷埋在河中。日伪军涉水过河,9颗水雷全部爆炸。抗日战争时期,海阳民兵运用灵活的地雷战,配合八路军作战,巧妙地和日本侵略者展开了殊死搏斗,使日军防不胜防,闻雷丧胆,海阳民兵因此而名声大震。

  1945年5月18日,行村据点的敌人偷袭赵疃。赵同伦、赵守福等预获情报,即率民兵在村里村外摆下雷阵。敌人走进村北树林碰炸“绊雷”:扑进十字街口,又踏响“箱子雷”。此战共毙伤日伪军16名,炸死战马1匹。

  正是在这种与敌人的反复较量中,地雷战不断向前发展。地雷的品种由拉雷、踏雷、绊雷发展到夹子雷、梅花雷、头发丝雷、真假子母雷、钉子雷、水雷、标语雷、飞行雷等30多种。地雷设置与引爆的主动性、可控性越来越强,埋雷的方法也由“预埋待炸”发展到“飞行爆炸”,由单一布雷发展到大摆地雷阵。

  发扬光大

  地雷战从大泽山传到海阳,海阳人民不仅创造出石雷,还研究出多种战术战法,经验不断成熟,推动地雷战从海阳走向整个胶东。

  海阳民兵多次组织远征爆炸队,到周边县配合当地部队作战为当地民兵和部队带出了许多爆炸能手,为胶东地区的抗战胜利作出了杰出贡献。

  1943年冬,根据上级命令,赵守福、于化虎等60余人,组成胶东远征爆炸队开赴莱阳,在敌人出城的必经之路布下地雷阵,有效对敌人造成威慑,吓得日伪军不敢出城,当地备受欺凌的老百姓无不拍手叫好。

  1944年10月,胶东军区调文山后村民兵队长、爆炸大王于化虎等5名爆炸队员,到烟潍线开展地雷战,历时4个多月。他们在黄县、蓬菜一带,手把手教给民兵造地雷、埋地雷的技术,带出了一批又批的爆炸骨干,总计1000多人,使当地的地雷战也小有名气。

  1945年6月初,赵同伦受胶东军区委派,带领赵炳昆等5名爆炸队员,扛着军区授子的“胶东远征爆炸队”大旗,到胶济铁路沿线的蓝村一带,配合南海独立团作战,并向部队传授爆炸技术,同战士们一起试验,连续3次用地雷加炸药爆炸敌人铁路,炸毁铁路50多米,使敌人的铁路运输长期陷于瘫痪。

  胶东远征爆炸队辗转各地,参加过无数次战斗,上级命令下到哪里,他们就战斗在哪里,地雷战威震敌胆。

  从海阳拉开地雷战的序幕至今,72载时光悠悠而过。地雷战的故事似乎离我们很远,因为硝烟早已散去;可是,它又离我们很近,因为地雷战的精神薪火相传。

《紫光阁》201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