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您当前的位置 : 山东烟台干部学院 >> 媒体聚焦

大参军 大支前 大调干

发布日期:2020-04-15 信息来源: 字号:[ ]

  唐和恩的一根小竹竿记录了4000里“支前”路,这根竹竿成为胶东人民全力支援解放战争的有力见证。在革命时期,这样的“小竹竿”有千千万,胶东作为重要兵源基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解放区的建设提供了巨大的人力资源,概括起来有3个方面:大参军、大支前、大调干。

  大参军,就是胶东优秀儿女踊跃参军,800万胶东人民中,先后有50万进入人民军队,有名有姓的烈士达7.6万人,有10万多人因伤致残;大支前,就是民工支援重大战役,特别在组织淮海战役的时候,大量从胶东南下的民工发挥了重要作用,没有这支民工队伍,要战胜敌人会遇到很多困难;大调干,就是抽调干部北上南下,支援新解放区,这支干部队伍,对我们迅速在全国建立起人民政权,巩固当地党的领导以及开展土地改革等运动,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大参军

  胶东向部队输送50万有生力量

  解放战争期间,胶东解放区广大人民为保卫自己的政权和胜利成果,踊跃参军参战,源源不断地向解放军主力部队输送有生力量。从1945年10月至1949年春季,胶东区先后发动了5次大规模的参军运动。

  5次大参军,胶东大地到处传颂着父送子、妻送郎、父子同参军、兄弟争相参军的动人故事,涌现出了许多踊跃参军的模范个人和模范集体。

  1947年3月第三次大参军中,黄县丰仪区黑山村,全村只有100多户人家,一次就有70多名青年报名参军,被中共黄县县委、县政府授予“参军模范村”。在这次大参军中,黄县还出了一个远近闻名的“参军状元村”,那就是石良区的东营曹家村,这个仅有210户、不足900人的小山村,在村长的带动下,120名青年当场报名参军。为表彰这个村,中共黄县县委、县政府授予该村“参军状元村”光荣称号,并赠送“民族英豪”匾额一副,“光宗耀祖”锦旗一面。

  招远县毕郭区犁埠村的许玉双,1938年和1939年先后送两个儿子参加了八路军,二儿子在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1947年大参军中又送三儿子参加了人民解放军,招远县政府、招远县各救会授予其“一门三英雄”光荣匾。1947年8月,招北县金岭区郭家村的郭日新、郭日茂和郭肇基、郭肇林两对兄弟双双参了军。该村郭宝奉、郭玉贵和埠上村杨世章、杨洪朴两对父子也双双参军,被群众传为佳话。据统计,在解放战争时期,招远、招北两县共有13户家庭被县政府、县各救会授予“一门三英雄”“一门四英雄”“一门五英雄”的光荣称号。

  革命战争时期,800万胶东人民先后将50万优秀儿女送进我们党领导的人民军队,7.6万名优秀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各占同时期山东省的40%左右。为山东乃至全国其他战场和解放区提供了宝贵的兵员和精神支撑。

  大支前

  280万人次胶东民工随军南征北战解放战争期间,胶东地区作为华东战场的后方,肩负着空前的支前重任。民工们抬着担架、推着小车、赶着胶轮大车,跟随解放大军,浩浩荡荡地从各自县内走向省内,从山东走向华东,在支援淮海、渡江战役之后又去支援沪杭宁战役。他们风餐露宿,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将战争急需的粮食、弹药等各类物资及时送到作战部队和战士手中。胶东人民的积极支援,直接推动了全国胜利的加速到来。

  据不完全统计,在革命战争时期,胶东支前民工有280多万人次,占山东省支前人次的1/4。胶东人民无偿提供了大小车辆81万辆、担架73万副、牲畜24万头、船只1644艘、粮食20亿斤、被服1万件、军鞋124万双。

  在这280万人次支前胶东民工中,唐和恩无疑是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

  唐和恩是山东省菜阳市西陡山村人,194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淮海战役打响前,上级号召组织民工支援前线,他带头报名参加了支前小车运输队,编入了莱东县陶漳区运输队,并任副指导员、党支部组织委员兼第四小队队长。

  他从家乡出发时,随身携带了根3尺长的小竹竿,本来准备路上支撑小车用的。在支前途中,他就在这根小竹竿上,刻下了他和支前队员在4个多月的时间里,徒步4000里所经过的山东、江苏、安徽、河南4省88个城镇的名字。这根竹竿,记录了支前民工艰辛而光荣的历程,成了胶东人民全力支援解放战争的有力见证。淮海战役胜利后,唐和恩被评为特等功臣,被授予“华东支前英雄”称号。他带领的运输队也人人立功,被评为“华东支前模范队”,同时荣获“华东支前先锋”锦旗一面。新中国成立后,唐和恩随身携带的那根小竹竿陈列在准海战役纪念馆里。电影《车轮滚滚》主角耿东山,原型就是唐和恩。

  大调干

  7250名胶东干部支援新解放区

  解放战争时期,为了接管巩固新解放区,支援新解放区建设,胶东区党委根据党中央、华东局决议,抽调党政干部7250名随军北上、西进、南下,在新的“战场”上为新中国政权的创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挺进东北。1945年9月一11月,在胶东军民的精心组织和支援下,山东军区的主要领导和主力部队几乎悉数从黄县的龙口港、黄河营和蓬菜栾家口出发进入东北。与此同时,胶东区党委抽调3000名干部,在林一山带领下随军前往东北。

  奔赴中原。1948年1月,中共中央决定由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西线兵团3个纵队和一批地方干部做好渡江准备,计划到江南开辟新的解放区,以利于中原三路解放军相互配合,寻机歼敌。根据中央指示,华东局确定这批干部主要从胶东和鲁中地区抽派。胶东区委接到任务后,从北海东海、西海、南海四个地委抽调600余名干部随军,奔赴中原。

  成建制南下。1948年秋,随着辽沈、准海、平津三大战役相继展开,全国已处于革命胜利的前夜。中央分配给华东地区抽调1.5万名干部的任务全部由山东承担,其中从胶东区抽调3650名干部,配备成1套区党委级、7套地委级、42套县区级共50套党政领导班子。此前胶东区为准备南下支援新区已抽调近千名干部赴华东局党校培训,因此这次胶东需再抽调干部2650人。在抽调干部过程中,胶东各级党委坚决贯彻落实华东局的指示精神,打破本位主义,确保南下干部的质量。东海地委书记宫维桢,南海地委书记梁岐山、副书记辛少波,滨北地委书记张彦、副书记李仲林等一大批主要领导干部都在南下之列。

  除了随军北上、西进、南下之外,还有一大批胶东干部远征大西南。

  1949年上半年,人民解放战争发展迅猛,蒋介石残余部队被迫向西南败退,并欲以此为反攻基地。为了不给敌人以喘息之机,西南地区务必迅速建立新生的人民政权,急需大批随军干部前去接管。6月11日,中共中央正式发出了《关于准备三万八千干部的布置》。西南服务团的胶东干部主要有两部分。一是1949年6月25日中共山东分局根据上级指示,要求从胶东区地委以上机关抽调114名干部南下。二是一批胶东支前干部在胜利完成支援济南、淮海、渡江战役任务后直接被调南下。由于蜀道艰难,此次行军被邓小平称为“小长征”。胶东干部随第二野战军开赴四川东部,接管新解放的地区,开始了建设大西南的工作。

  胶东干部支援新解放区建设,足迹先后遍布东北、中原、华东、西南十几个省、市、自治区。他们远离家乡亲人、远离和平安宁环境,在陌生而艰苦的条件下,以大无畏的精神风貌和饱满的革命热情积极投入到接管和建设新区的各项工作中去,加强了新区人民对党的方针政策的理解,培养新区干部快速成长,为新解放区作出了重大贡献,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

《紫光阁》201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