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园地

您当前的位置 : 山东烟台干部学院 >> 学习交流 >> 学习园地

胶东风云 | 运兵东北(二)——海运指挥部全力筹备运兵

发布日期:2020-09-11 信息来源: 字号:[ ]
  1945年9月8日,山东军区电令许世友,在龙口、黄河营等地设立海运办事处机关,以运送部队去东北。9月10日,许世友赶赴龙口成立了海运指挥部,和军区副司令员袁仲贤亲自坐镇指挥海运工作。指挥部成立后,即全力调集汽船和渔船。汽船主要是收复烟台、威海后缴获的,但数量有限,必须调集渔船。当时征集到小汽艇30余只,小帆船140余只。由于蓬、黄、掖等县的渔船都比较小,大多在五吨以下,加上大连老铁山水道风大浪高,为保证部队安全渡海,“海运”总指挥许世友决定把解放不久的长山列岛各岛屿连在一起,完全控制了渤海海峡中的关键岛屿与海域,并在砣矶岛设立兵站,大量储存给养,作为连接胶东和大连的海上运兵中转站,小型船只在此改换大船转运渡海部队,海运部队在此集结、补给、避风和休整。同时,为加强与胶东渡海指挥部的联络、组织接应登陆部队,渡海部队还在庄河设立了海运指挥部。
 
  为保证运兵东北战备方针的实现,山东人民特别是胶东军民为渡海部队筹备渡船及军需物资,准备粮食、棉衣等物品,修复各战略区之间的主要公路,为部队出征东北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为了部队的顺利开进,胶东人民一呼百应地扛起铁锹、镐头,积极修复公路,为子弟兵出征开通道路。为了阻止国民党军的北进,解除子弟兵北上的后顾之忧,他们又响应党的号召,把国民党赖以运兵的铁路拆毁、捣烂。山东军区部队缺乏大型船只,海运以少量机帆船和木帆船为主。胶东北部沿海地区承担了船只筹措、船工的教育与管理,以及必备物资的供应工作。很多渔民主动支援部队渔船,争着为部队当船工和向导。渡海部队需要大量的粮秣食品,天冷了需要改换冬装,化装渡海需要便衣,胶东解放区各级政府迅速动员数百万群众,夜以继日筹集粮秣、赶制冬衣和便衣。黄县等地方政府从其它地方调粮食,组织群众磨面粉,分至家家户户烙饼,然后收集上来发给部队作为在船上的口粮。为了防止晕船,当地群众还特别准备了一些急救水、仁丹、咸菜、苹果和长把梨等。为了保密,初期部队要求穿便衣渡海。黄县各群众团体发动群众全力以赴,突击做便衣、鞋帽。数万名群众昼夜不息地缝制被服,并在短时间内捐献衣物数千件,仅龙口码头工人就献出了500多件衣服。
 
  龙口港在运兵期间承担了重要任务。当时从龙口港出发运送兵员的船只主要来源于龙口龙大公司、以招兴公司为主的八大船行以及从沿海渔村征集的一些渔帆船。除需要保密的物资由战士们自己打包运送外,基本都是由码头工人运送的。因为海滩比较浅,船无法靠岸,工人们必须趟着齐腰深的水装卸物资,或者用舢板船把人、货运送到在海里停泊的汽船或帆船上。工人生活条件并不好,忍饥挨饿,但他们却拼着一股劲儿帮助抢运装卸物资。时值深秋初冬季节,海水温度较低,装卸工人白天、晚上靠在码头上,经常在水里泡着,有时连泡几天也不休息。运兵船昼夜兼程,每次装船、卸船都要争取时间,码头工人挑灯夜战,分班轮流,直到完成任务为止。郊区群众则安排部队住宿,帮助粮站收发粮食并运送至码头附近。龙口码头集舢板工、装卸工为一体,组成了一支重要的战斗力量,担负了码头船舶装卸和陆地搬运任务。龙口港码头工人马盛亭、于培山、高玉虎、宋喜田、刘怀山、顾廷佐等都因表现突出而立功受奖。这一时期,运送兵员和军用物资成为港口的主要任务,龙口港实际上已成为解放战争中的军港。